新闻中心 /News
专家解读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青年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beat365平台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显示,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近年来中青年人群及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更明显。对于中青年患高血压的比例逐年上升,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李萍表示,这多数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久坐不动、快餐文化、肥胖、睡眠不足等。
近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版《指南》)正式发布,这也是时隔6年后的首次更新。新版《指南》显示,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近年来中青年人群及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更明显。
新版《指南》最重要的更新和修订在于高血压诊断、生活方式干预、治疗药物创新等。在大众普遍较为关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方面,尽管此次新版《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仍为“140/90mmHg”,但诊室血压和诊室外的动态血压、家庭血压,都被列为高血压诊断和疗效评估的血压测量方法。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李萍也参与了新版《指南》的修订。8月13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beat365中国在线体育平台时,李萍表示,公众对于高血压这一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高血压。新版《指南》显示,中青年患高血压的比例逐年上升,李萍认为,这多数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久坐不动、快餐文化、肥胖、睡眠不足等。
李萍介绍,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根据全国死亡调查数据,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占总数45%以上,而高血压是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高钠饮食、肥胖、心理压力、生活节奏快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病因明确的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疾病、血管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都可能导致继发性高血压。
李萍强调,高血压又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因为很多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出现并发症时才会察觉。高血压可能引发心脏、脑血管、肾脏等器官受损害,如冠心病、心衰、脑出血、肾功能不全等,其造成的危害影响非常广泛。
新版《指南》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尤以中青年明显。数据显示,1991年到2015年间,60岁至79岁、40岁至59岁、20岁至39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升高。尤其是在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幅最大,且男性高血压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
对此,李萍认为,我国高血压疾病的患病年龄前移,主要还是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比如久坐不动、饮食上的快餐文化、肥胖、不爱锻炼、熬夜等。“上了年纪的人可能会关注自身血压情况,经常会检测然后从生活方式上调整,但年轻人血压高的情况往往容易被忽视。”她说道。
李萍对记者表示,新版《指南》推荐所有高血压患者应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尤其应该重视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生活方式的改变仍然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新版《指南》对此给予了更高的关注:首先是要健康饮食,减少摄入盐和饱和脂肪,增加摄入蛋白质、优质碳水化合物、钾及膳食纤维;其次,建议所有吸烟者戒烟,尽量避免使用电子烟,以减少隐蔽性高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指因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此外,减轻精神压力亦是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例如认知行为治疗、正念和冥想、瑜伽、深呼吸练习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指南》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章节中新增了关于睡眠的相关建议,高血压患者应保持健康睡眠,改善睡眠障碍。新版《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为7~9小时,确保睡眠质量,按时作息。
药物治疗方面,李萍表示,最新的研究证据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更多详细的推荐和说明,特别是在一些创新药物使用方面。例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已在临床上被证明有效,在近些年的高血压专家共识中,它也被推荐用于高血压治疗。此外,新的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也被引入,这是近年来基于越来越多的证据而获推荐的新药物。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这些药物还未被提及。
新版《指南》还推荐了非药物治疗的方法,肾交感神经消融术(RDN),为部分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
此外,新版《指南》还将一些有证据支持的中药纳入到高血压的治疗方法中:对于正常高值血压需要药物治疗者以及1级高血压患者可以考虑应用具有平肝潜阳等功用且有循证证据的中成药(如天麻钩藤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等),以改善高血压相关症状,并起到一定的辅助降压作用,也可以作为常用降压药的联合用药。“这体现了中医药在我国诊断治疗中的独特性,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李萍表示。
高血压诊断标准一直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2022年末,曾有多家学术机构联合发布疾病指南,建议将中国成人高血压的界定标准从原来的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由于这一标准的下调意味着新增2.45亿高血压患者,一时引起广泛热议。
“我们在讨论高血压时,往往会遇到一个敏感问题:到底什么时候才算是高血压?是140/90mmHg,还是130/80mmHg?”李萍表示,事实上,当血压在130/80mmHg及以上时,这种血压水平已经不理想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还未达到现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应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进行干预。
此外,对于高血压的控制目标,现在的要求更加严格。李萍介绍,即便是老年人,如果能够耐受,也应该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更加虚弱的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也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这不仅对患者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也有助于减少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李萍表示。
新版《指南》推荐,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水平均可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mmHg;或家庭血压135/85mmHg;或24h(编者注: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mmHg,白天血压135/85mmHg,夜间血压120/70mmHg。”
李萍向记者解释说,新版《指南》重视家庭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等测量标准,旨在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血压情况,避免单纯依赖诊室血压导致的误诊或过度治疗。
“在高血压的诊断中,诊室血压的测量一直是最重要的标准。”李萍表示,这次新版《指南》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她分析说,尽管诊室血压的标准仍然是140/90mmHg,但需要明确的是,诊室血压测量仅反映了一个时间点的血压情况,而且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举例来说,许多患者在诊室测量时血压较高,可能是由于紧张,但在家中放松的环境下测量时却是正常的,这种特殊的血压增高现象又被称为“白大衣高血压”。因此,仅依靠诊室血压来诊断高血压,可能会导致过度治疗。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种情况是“隐匿性高血压”,即患者在诊室中测得的血压正常,但在家庭或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血压却偏高。这种隐匿性高血压同样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如果仅依赖诊室血压,就可能忽略了这些潜在的隐患。
技术的进步为血压管理提供了便利。李萍注意到,新版《指南》还特别提到了自动诊室血压测量和穿戴式设备的应用。在互联网和智慧诊疗时代,这些新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更客观、更全面地监测血压,包括家庭血压、清晨血压以及夜间血压等,这对于预防中风和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多维度的血压监测,才能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压状况和健康风险,从而提供更全面的治疗和管理方案。”李萍认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建立“四早”体系 提升呼吸慢病防控水平
24岁小伙胸闷半年,突发心梗送急诊!中风、心梗、高血压……为什么这些老年病盯上了年轻人?
热搜!“85后”顶级女歌手宣布无限期退出歌坛,“要休息很长一段时间”!她此前刚接受知名亿万富豪求婚,求婚钻戒4克拉
9月券商金股组合出炉:这只新能源龙头被12家券商共同推荐,港股互联网龙头重获机构青睐
科林电气A股史上最长股东大会始末:黑衣人守门 上半场开到凌晨两点半 鏖战过后高管提议“不再折腾”
台风“摩羯”将于6日下午至夜间登陆海南东部到广东西部一带沿海,受台风“摩羯”影响,海口三港发布停运预警